山城重慶,美麗的家。此刻綠意盎然,正演繹幸福宜居之歌。
回顧幾年前,河流整治面臨“兩難”,舉步維艱?諝庵笜藢で笸黄,困難重重。公眾滿意率亟待提升,任重道遠。
為了城市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重慶市將創模作為重大民生工程強力推進。
重慶市多方聯動,攻堅克難。截至今年6月底,重慶創模規劃明確的六大任務、八大系列工程、2740余個工程項目已經完成。對照國家環保工程模范城市考核標準自查,重慶26項考核指標已經達標。
過去的八年,是重慶環境監管能力大大增強的八年,是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八年,是環境民生難題逐一得到解決的八年,是環保工程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的八年,是環保工程意識逐漸提高的八年,是生態文明生根發芽發展壯大的八年。
本版將重慶市創模成果在此呈現,讓我們共同感受這座山水之城、綠色之都的美麗變遷。
重慶將創建國家環保工程模范城市,作為重大民生工程強力推進。八年前的謀劃實施到今日的考核驗收,凝聚了重慶人無數心血汗水,換來了重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城市更加幸福宜居。通過創模,山城重慶,越發充滿活力、魅力無限!
創國家環保工程模范城,建幸福和諧宜居市
重慶,位于祖國廣袤的西部腹地,3000多年的文明歷史孕育了厚重的巴渝文化;這個共和國最年輕的直轄市,剛剛走過15載風華歲月,8.2萬平方公里的熱土,3300萬山城兒女正勇立在西部大開發的潮頭!
重慶主城區,四山逶迤、兩江縱橫、動感熱情!
這是一座山水之城,中梁山、銅鑼山、縉云山、明月山綿亙,被人稱作“山城”;長江、嘉陵江交匯,被人稱作“江城”。
這是一座歷史之城,巴渝文化源遠流長,革命傳統歷久彌新!經歷了戰時陪都、三線建設、改革開放、三峽工程建設、中央直轄、西部大開發歷史機遇,重慶站在新的起點上,“內陸開放高地”、“國家中心城市”的定位正吹動著重慶奮起勃發!
這是一座環保工程之城,堅持生態立市、環保工程優先,全國最早成立環保工程局,開展二氧化硫和酸雨防治,摘掉了重污染城市、霧都的帽子;創建國家環保工程模范城市、生態園林城市、森林城市和宜居家園,正在努力構建長江上游生態文明示范區!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重慶大發展,環保工程要先行。改革開放后,特別是重慶直轄以來,中央和歷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1998年黨中央交辦四件大事,2007年胡錦濤同志作出“314總體部署”,2009年國發3號文件,重慶環保工程牽動著黨中央、國務院的心。2012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重慶市委書記張德江強調“要統籌城鄉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構建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始終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作為長期戰略任務” 。市政府確立了加強主城區大氣污染防治、三峽庫區水環境保護兩個工作重點,掀起了一場追求“西部領先、全國一流”的環保工程蝶變新高潮。
渝北區(2004年)、北碚區(2006年)先后成為“國家環保工程模范城區”,為主城區整體創建國家環保工程模范城市奠定了基礎。2008年,重慶市提出要建成國家環保工程模范城市,并將創模工作列入民生工作和“十二五”規劃內容,作為重大民生工程強力推進。八年的謀劃實施到今日的考核驗收,凝聚了重慶人太多的心血,換來的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環境質量、環境建設、環境管理邁上新臺階,山城重慶越發充滿活力、魅力無限!
深入實施八大工程,26項創模指標達標
多方聯動,攻堅克難,截至今年6月底,重慶創模規劃明確的六大任務、八大系列工程、2740余個工程項目已完成。對照國家環保工程模范城市考核標準自查,重慶26項考核指標已經達標;菝窆こ掏瓿,人民滿意。
——實施環保工程優化發展系列工程,推進產業布局調整升級,促進發展方式轉變。
通過實施優109項工程項目和措施,進一步優化城區產業結構和布局,全面完成總量控制任務,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單位GDP用水量、單位工業增加值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逐年下降,建設項目環評、“三同時”執行率和規劃環評執行率達標。
關閉取締56家化工、水泥企業,否決30余個投資達40億元的污染項目入駐,淘汰水泥行業落后產能370萬噸、火電機組33萬千瓦?偼顿Y247億元的重慶鋼鐵集團環保工程搬遷全面完成。完成工業和生活節水項目320個、“一戶一表”節水改造49.2萬戶、老舊供水管網改造468公里,推廣節能燈具120萬只。116個工業園區規劃、綜合規劃及專項規劃依法開展了環境影響評價。
——深化空氣質量達標系列工程,降低大氣污染物排放量,持續改善空氣質量。
通過實施160項工程項目和措施,2011年主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24天(比2000年增加137天),今年1—6月,主城區優良天數為164天,機動車環保工程定期檢測率超過90%,重慶城區的霧天比直轄前明顯減少。
市政府印發并實施空氣質量區域聯防聯控方案,開展了 “百日行動”和41次藍天行動人工增雨作業。建成180個揚塵控制示范街道、社區、工地,關閉取締了12處不規范建筑渣土消納場。全面關閉“四山”保護區小采石場723家。建設基本無煤街鎮152個、無煤社區400余個。累計檢測機動車77萬輛、發放環保工程標志66萬張,推廣天然氣汽車6萬輛(建站60座),淘汰黃標車3000余輛,更新老舊公交車749輛。
——實施水環境質量達標系列工程,突出河流整治和飲用水源保護,全面改善水體質量。
通過實施1403項工程項目和措施,持續改進、改善主城區水環境質量,22條河流水質全部達到相應功能水體要求或消除黑臭,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
完成生態修復工程等5700余子項目,14條重點整治的次級河流全部實現水域功能達標或消除黑臭水體,8條已達標河流水質持續改善。加強主城區14個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保護工作,完善主城供水并網聯運體系,初步實現“兩江互濟調控供水、城鄉同質并網運行”的供水格局。建立了飲用水源保護區水環境質量動態監測體系,自來水水質居全國重點城市前五位。三峽水庫經受住175米蓄水考驗,長江、嘉陵江重慶段干流水質在全國七大河流中保持良好。
——強推基礎設施建設系列工程,提升污水垃圾處理能力,實現污水垃圾處理達標。
通過實施276項工程項目和措施,進一步提升污水、垃圾處理能力和水平,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9.5%,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6%,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6%,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8.7%,工業、醫療危險廢物和放射性廢物得到依法安全處置,城市清潔能源使用率達到85.8%,未發生重大、特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結合城中村改造和城鄉結合部整治,新增67個城市公園,新增公園綠地面積5779公頃。
——狠抓企業環保工程達標系列工程,突出園區和重金屬污染防治,不斷提升工業控污水平。
通過391項工程項目和措施,進一步降低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量,提高工業固廢、危險廢物處理利用水平,實現重點工業企業主要污染物穩定達標,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逐年下降,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達到100%。
完成企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400余家,408家重點工業企業實現污染物排放穩定達標,排污許可證發放率為100%。主城區所有城市污水處理廠、92家重點企業、14家重金屬污染物排放企業安裝了在線監控設施并與市環保工程局聯網。制定了793個環境應急預案,構建了“政府—企業—園區”、“園區—企業—設施”兩個環境風險三級防范體系,組織開展了多層次環境應急演練。
——開展創模能力建設系列工程,完善環保工程工作體制機制,促進環境管理水平上臺階。
通過71項工程項目和政策措施,不斷提升環境監管能力和水平,實現環保工程能力達標。
建立健全了綜合決策機制、監督考核機制等8項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市區兩級環境監察、監測、信息、宣教能力達到標準化建設要求。2010年市級環境監察考核名列全國第一;環境監測在全國第一次大比武中榮獲團體二等獎,居西部第一。主城區已開展PM2.5和臭氧監測試點,2012年主城區各監測點位將全面開展PM2.5監測。主城各街鎮明確了環保工程職能部門并配備了專(兼)職環保工程員,重點工業園區設立了環保工程機構和專(兼)職環保工程員,重點企業和社區配備了環保工程監督員。
——落實城鄉環境整治系列工程,強化噪聲污染防治和環境綜合整治,不斷改善城鄉環境面貌。
通過實施178項工程項目和措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防治城鄉環境污染,實現區域環境和交通噪聲穩定達標,城鄉宜居水平全面提升。
完成道路整治1010萬平方米、背街小巷整治630條、餐飲單位油煙污染整治247家,取締各類經營性占道亭棚2848個,拆除戶外廣告64萬平方米,規范店招店牌9萬余個,新增停車位11.5萬個,完成61個城中村改造項目580萬平方米。深入實施“寧靜行動”,嚴格控制建筑施工、交通運輸、社會生活噪聲。統籌城鄉環境保護試點有序推進,完成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60個。大力開展衛生區創建暨城鄉環境衛生整潔專項行動,新建衛生街道、衛生鎮及衛生單位102個。
——實施公眾滿意度提升系列工程,加強創模宣傳教育,全面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通過實施152項工程項目和措施,在全社會倡導綠色健康生活方式,不斷提高市民對創模的知曉度、認同度和參與度,形成人人關心、支持、參與創模的良好社會氛圍,公眾對創模的知曉率達到90.1%、對環境保護的滿意率達到81.04%。
出臺了全民環境教育實施意見和創模文明公約教育,編制了統一的環境教育地方教材并納入中小學教育課程。廣泛開展創模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進企業、進機關、進商場、進賓館、進工地、進窗口、進景區“十進”宣傳活動。舉辦創模新聞發布會80次,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網絡、論壇、手機報、微博、雜志、商圈顯示屏等媒體(媒介)開設常年創模專題(專欄)100余個。每周為2萬余名受眾免費發送2期《重慶創模手機報》。市區聯動舉辦宣傳活動1000多場次。
風雨兼程歷經坎坷,碩果累累綴滿枝頭
八年,在歷史的長河里很短,彈指間白駒過隙。八年創模,對于山城環保工程人來說,卻足以在重慶發展史上畫下壯美的篇章。
——環保工程優化發展,促進經濟發展水平上臺階。出臺了重慶市工業項目環境準入規定,制訂了主城區及影響區招商引(選)資產業指導意見,否決了30余個投資達40億元的污染項目入駐。完成重鋼集團131戶(累計206戶)企業環保工程搬遷,淘汰水泥、化工等企業56家,淘汰水泥行業落后產能370萬噸、火電機組33萬千瓦。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情況下,重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笆晃濉逼陂g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總量減排任務,超額完成率位居西南第一、西部第二。2011年減排任務完成情況好于全國平均水平。
——深化工作措施,促進環境質量上臺階。在大氣環境質量方面,修訂深化了“藍天行動”方案,強化、揚塵控制、燃煤控制及空氣污染預警預控,全面實施機動車排氣工況法檢測、環保工程標志管理及黃標車限行工作,開展了PM2.5、O3監測。2011年主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24天,比上年增加13天,比2000年增加137天,在全國47個重點城市排名比2010年上升6位;2011年空氣中三項主要污染物濃度首次全部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今年1—6月,主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164天,空氣質量為優的天數繼續增加,綜合污染指數繼續下降,環境空氣品質繼續提升。
水環境質量方面,集中開展河流污染整治、飲用水源保護等工作。主城區國控飲用水源地和城鎮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地水質全部達標。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在全國7大水系中保持最好。22條納入創模規劃的河流水質全面達標或消除黑臭,14條重點整治的次級河流部分河段成為亮麗的風景線。
聲環境質量方面,修訂深化了“寧靜行動”方案,重點控制建筑施工噪聲、交通噪聲和社會生活噪聲,主城內環以及201條道路已全面實行機動車禁鳴,大規模建設道路隔聲屏和住宅隔聲窗,主城區聲環境質量保持穩定。
生態環境保護方面,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成效明顯,完成市級園林綠化重點工程項目523個,建成城市公園112個,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8.7%。
——強化污染治理,促進環境基礎設施上臺階。重慶污水垃圾處理實現主城區建制鎮以上全覆蓋,形成城鄉一體化垃圾收運體系。主城區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9.5%,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6%,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6%。建成雞冠石三期擴建(累計80萬噸/日)、唐家沱三期擴建(累計40萬噸/日)等9座城市污水處理廠(累計16座),改造建設排水管網461公里(累計5000余公里),新增污水處理能力61萬噸/日,累計達到163萬噸/日。新建鎮級污水處理站48座(累計110座),新增污水處理能力8.5萬噸/日(累計13.8萬噸/日)。新建垃圾中轉站47座(累計74座),每天清運生活垃圾5000余噸。建成5條水泥窯并行污泥處理線和唐家沱、雞冠石2座污泥干化中心。建成同興、豐盛2座垃圾焚燒發電廠和長壽、璧山2座危險廢物處置場,長生橋垃圾填埋場滲濾液處理設施投入運行,同興醫療廢物處理設施穩定運行。
——夯實監管根基,促進環境管理水平上臺階!包h委政府領導,人大政協監督,環保工程部門統一監管,部門區縣各司其職,社會各界參與”的環保工程齊抓共管機制更加健全!薄笆小獏^(縣)—鄉鎮(街道)—園區(社區)—企業”多級環境監管網絡初步形成。市區兩級環境監察、監測、信息、宣教能力達到標準化建設要求。構建了三級環境風險防范體系,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建設項目環評、“三同時”管理更加規范,規劃環評全面開展。企業環境管理標準化建設深入開展,重點工業企業全面推進達標工作。固體廢物、危險廢物管理體制健全,管理制度不斷完善。
——促進民生改善,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在全面推進區域環境質量向“天藍、水清、地綠、夜靜”轉變的基礎上,通過落實解決群眾環保工程投訴協調機制、開展“陽光執法”行動和領導包案帶案下訪等舉措,部門區縣聯動解決了9萬件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環境問題。群眾對污染投訴處理滿意度由2008年的55%提高到目前的96%。各區根據群眾需求打造一大批亮點工程項目,昔日的垃圾堆變成秀美的公園,過去的臭水溝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公眾對創模的知曉率達到90.1%,公眾對環境保護的滿意度達到81.04%。
重慶曾經掀開中國現代史重要的一頁,70年后,山城兒女以新的氣魄詮釋著新的追求:2010年重慶獲得國家園林城市稱號、2011年榮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2011年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2012年距離國家環保工程模范城市只有一步之遙!重慶是一幅山水畫,歷經直轄15年的蛻變,重慶人用辛勞和汗水為畫卷點綴著五彩斑斕的新色調。山水賦予了重慶人堅韌不拔的性格,創模沒有終點,重慶正在以“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的理念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新道路,精心打造這座山水之城,綠色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