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年中科院產生一批重大科學成果,多位院士獲科學界各項殊榮。
新華網北京1月17日電(王瑩)記者從16日下午召開的2017年度中國科學院工作會議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16年中科院產生一批重大科學成果,多位院士獲科學界各項殊榮。同時,中科院通過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使社會企業新增銷售收入約3797億元,利稅472億元;院所投資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850億元,利潤134億元。
重大科學成果看過來
——“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落成啟用,大幅提升我國深空測控和射電天文能力,在未來15-20年內保持世界領先地位。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在軌運行一年,成功發射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以及新一代北斗導航實驗衛星。實踐十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哺乳動物胚胎的太空發育。量子衛星完成主要實驗任務,使我國在量子通信應用方面邁出關鍵一大步,引領了國際量子通信應用技術的發展。
——“探索一號”科考船在馬里亞納海溝開展了我國第一次綜合性萬米深淵科考活動!昂6诽枴睙o人潛水器最大潛深達10767米,創造了我國無人潛水器最大下潛及作業深度紀錄,使我國成為繼美、日兩國之后第三個擁有研制萬米級無人潛水器能力的國家。
——平流層飛艇飛行試驗圓滿成功,駐空和動力飛行時間對照公開報道數據,均刷新了世界飛行紀錄,使我國在該領域跨越了一大步。
——超強超短激光實驗裝置成功實現5.3拍瓦、24飛秒激光脈沖輸出,是當前國際最高激光脈沖峰值功率。
——EAST成為世界首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運行持續時間達到分鐘量級的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我國首個海外陸地衛星接收站北極站投入試運行。
——研制出寒武紀深度神經網絡處理器,與德國SAP公司聯合研發了工業4.0互聯制造解決方案,這兩項成果與量子通信技術在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入選為世界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
——“千萬核可擴展全球大氣動力學全隱式模擬”獲得戈登貝爾獎,實現了我國高性能計算應用在此獎項上零的突破。
——在渤海糧倉科技工程示范中,研發了北方地區適水灌溉和多水源高效利用技術,可節約灌溉用水50%,在河北省30余個縣進行了整縣域推廣。
——以高溫鐵基漿態床煤炭間接液化技術為核心,年產400萬噸煤制油工程成功試車投產,這是全球單套規模最大的煤炭液化裝置。
——煤基合成氣直接轉化制烯烴研究顛覆了90多年來煤化工一直沿襲的費托路線,被譽為“煤轉化領域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
——研制成功大型高精度衍射光柵刻劃系統和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中階梯光柵,結束了我國高精度大尺寸光柵制造受制于人、光譜儀器行業“有器無心”的局面。
各種大獎曬出來
2016年,中科院趙忠賢院士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曾慶存院士獲國際氣象界最高獎——國際氣象組織獎;姚檀棟院士獲2017年維加獎,是首位獲引殊榮的亞洲科學家。全院共獲國家自然科學獎13項,占全國的31%; “中微子振蕩新模式”獲一等獎,這是繼鐵基高溫超導和量子通信后我院5年內獲得的第3項自然科學一等獎;獲科學技術進步獎7項、技術發明獎3項,其中,“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獲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成果獲專用項目類技術發明一等獎。中科院在自然指數中連續四年位列世界科研機構榜首。